高鐵票價一次漲九%,年營收可望增加三十億元,但其財務黑洞,即使漲票價恐也無法從股價上賺回。
面對票價調漲,高鐵說是「在商言商」,但一提到解決財務危機,高鐵卻總是要靠政府協商。 (攝影者.賴建宏)
許多人一定很納悶,明明從兩年前開始,高鐵營運就轉虧為盈了,怎麼股價還如雞蛋、水餃,悶壞了六萬名小股東。現在,車票還要漲價近一成,從乘客口袋裡多掏錢出來,這對股價有幫助嗎?
答案是:沒有幫助。
因為高鐵票價和股價的演變,背後是兩套不同的邏輯,卻同樣指向一個矛盾:高鐵妾身未明,它忽而要依市場規則、民間企業決策,忽而擔負公共任務、財務問題需要政府解決。
高鐵通車將近七年,已有超過兩億人次搭乘,等於全台六歲以上人口每人平均搭過九次以上。就在我們越來越被它「黏」住時,高鐵票首度調價,而且一次就漲九%上下。
在油電雙漲、薪資不漲的民生環境下,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要求高鐵一個月內降回原價。但依照政府與高鐵公司的BOT(民間興建營運後移轉模式)合約,沒有不准漲價的理由。
四年前,高鐵就達到合約訂定的漲價條件(隨物價指數調整),但當時碰到全球金融海嘯而未調漲,「這次如果能調而不調,留到下次再調價,衝擊幅度可能更大,」高鐵發言人賈先德表示,希望讓商業的歸商業,高鐵自會承擔市場的接受度。
他也強調,因票價提高而減少的營運量非常少,只有區區幾個百分點,完全不是先前媒體報導調價半年將虧損五億元那回事。
亦即這次調價,高鐵穩賺不賠。那為何股價反應冷淡呢?
表面看,近兩年高鐵淨利已由負轉正,毛利率高達四成,未來營收可望持續成長,目前股價淨值比僅約一‧五倍,看起來很不錯。可是,別忘了它到去年底還有累計虧損六百四十二億元(今年依新會計準則編列後,為五百三十四億元)!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